为什么提这个问题?
做PM已经3年了,参与或主导过几个产品,春雨医生、听听专家说、小豆苗,自己也独立设计开发过小龙记账、小龙宝宝相册以及一些小工具。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,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?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有几方面的原因:
- 作为产品经理,提出这个问题是本能,似乎是理所当然应该知道答案的一个问题;
- 虽然已经做了3年有余,但是总感觉缺乏一种自信,无论是在出需求的时候,还是产品发布后对于效果和用户的感受总是缺乏自信;
- 我们做的产品,初衷无论多么美好,总归有一定的商业目的的。然后心理就会觉得我们是不是在套路用户,有一定的愧疚感;
- 自己作为一个用户来讲,对于我参与的几个产品,总是没有足够的底气推荐给别人
- 春雨医生:可以这么说,我能进入互联网领域做产品经理,很大部分要感谢春雨医生。一来在职业上,在当年不想继续做医生,想转行到IT行业的时候,春雨让我有机会不完全脱离医疗,又能做感性的行业;二来作为一名用户,春雨确实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,我不用再跑医院看医生啦,省多少事!但是当我推荐给别人的时候,心里又在嘀咕 ,你可别在上面被忽悠了,然后叮嘱一句最好找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,广告不要随便点,弹窗小心点,不要被套路了。
- 听听专家说:这个还好,目标用户群很小(接种医生),推荐给同学的时候相对有底气一点,但其他的2G相关产品给客户演示的时候又感觉其实我可以做的更好,客户提了需求,也只能说“嗯,我们收到了,后续优化”,但其实这点早就想到了,限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选择不做;
- 小豆苗:作为俩娃的爸爸,也算是一个目标用户。但是作为一个用户来讲,我更希望它是另一个形态和逻辑。带娃去门诊打疫苗的时候,跟医生聊这个产品,医生立马跟我反馈“你们这个XX问题啥时候能改一下啊!”,我内心“我倒是也想啊……”
- 小龙记账:自己设计和开发的,总该有底气了吧,并没有……其实在这个小程序之前,我一直用挖财,后来因为实在忍不了里面的金融产品推荐,以及不愿意给软件短信、通知等权限,导致不能实现自动记账,所以才狠心开发了这个小程序。但其实这是一款为我量身定制的产品,小程序本身只是一小部分,还需要tasker等软件以及后台配合才能实现全部功能
- 小龙宝宝相册:也是基于隐私保护自己开发的,因为微信政策原因,连上线的机会都没有,更别提推荐了
不自信和没底气的原因
总结下来,主要以下几个原因:
- 产品本身设计的问题,比如小龙记账和小龙宝宝相册,主要受限于开发能力及精力。增加相关的人手或给予充足的时间,都能解决;
- 一些客观现实或政策原因,比如春雨医生上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,属于线下问题线上放大化了,增加和完善相关的评分机制可以部分解决,但系统的漏洞可以堵得过来,人/现实世界的漏洞永远堵不完,所以产品层面上只能说尽可能完善;
- 合作方的问题,在无力更换的情况下参见第二点,否则干脆自己做或者换更好的;
- 商业化和用户体验的冲突,比如春雨的咨询流程中的升级弹窗、挖财作为一个记账工具却在大力推金融产品等,我想这才是我最纠结的点!
美剧《黑镜》系列观感
《黑镜》系列美剧是一系列科幻故事,很多故事都很犀利地映射了现实世界的一些问题,尤其是科技对人性的利用、破坏,当然也有好的方面,比如S03E04《圣朱尼佩罗》,这里我主要想讲两集
S01E02《一千五百万的价值》,未来大部分人们只能生活在一个四面都是屏幕的格子间,享受各种服务(娱乐信息),同时也被迫接受各种广告。男主Bing倾尽所有想资助天籁般歌声的Abi登上选秀舞台,却被Abi沦为艳星的事实深深打击,后来Bing攒够了钱(点数)买门票去了选修舞台,本意是抨击这场选秀,抨击真个社会,确也沦为了一个赚钱工具。
讲这一集是很欣赏里面人们卧室的设定,我们现在的网上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嘛,忍受各种广告,付费了还有专属付费广告,最终我们也都沦为了各种产品的赚钱工具。
S05E02《碎片应用》,“碎片应用”已覆盖全球1/2人口,男主也曾是其中一个忠实用户,有一天和妻子开车时,APP推过来一条push,男主看了一下,结果造成了车祸,妻子丧生。男主很心痛,找到“碎片应用”的CEO哭诉。CEO了解后解释,刚开始做“碎片应用”初衷并不是这样的,后来被逼着不断优化,抓住人们的注意力,使人们变得addictive
看看我们手机上的各个应用,是不是在做同样的事情,现实中也有多少人发生过类似的悲剧,肇事者纵然有罪,但这些产品就完全无辜嘛,PM们是不是应该改变点什么?
好产品的定义是什么?
网上有很多文章和看法:
《神一样的产品经理》书中是这么定义的:能引导和创造用户需求的产品,创造或改变目标用户生活方式的产品,拥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,同时为企业带来盈利商业价值的产品。
总结起来就三个词:有用、好用、盈利,可见一个好产品必然是找到用户体验和商业的一个平衡点。
商业模式逃不开流量、转化、客单价、复购这几点,要提高这几点,就是大量的addictive性的优化,从深层次来讲,我觉得都是伤害用户体验的,而用户本身甚至都没有察觉。那我们这些PM们能做些什么呢?
我们应该做些什么?
很遗憾,我也给不出特别好的具体建议,只能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,欢迎交流:
- 不做不必要打扰:本来想写不打扰,后来一想,不打扰是不可能的,有些时候必须打扰。有人提到说精准推送,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,很多时候,我们的push策略其实是“我不要你觉得,我要我觉得”。综合起来,还是写不做不必要的打扰好些,具体尺度相信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,江湖见吧;
- 不强迫:从“我不要你觉得,我要我觉得”变成“你觉得”,还拿推送举例,Android系统层面早就支持单个应用对推送进行分类,以方便用户选择性阻止或接受,我研究了下我手机上装的这么多应用,没几个做到的,都是将必要push(比如订单信息)和广告性push合并一个分类,用户要想接受必要通知就必须接受广告。
- 契约精神:呃,不多说,最近的某两个平台针对《庆余年》推出的超前点播……
- 最最最重要一条:不作恶:虽然说起来很虚,但是我认为这是一条底线。尤其是像医疗、教育等行业,本身有一定的公益性质,太过追求商业化会造成很多悲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