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跟我姐聊天,我姐问“你的第三篇文章呢?”,我好惊讶,竟然还有人记着上周没有写读书笔记。本来还在想当时立的flag貌似写的大约每两周写一篇,回去翻了一下写的是“至少每两周一篇”……这印证了一个万年不变的道理:不要乱立flag!!!
OK,说笑完毕,稍作解释为啥上周没有写。两个原因:一、犯懒了,二月底开始上班后焦虑了一个多月,睡眠不足,清明彻底休息了三天,生活回归常态,书看的少了;二、主要是其实不好意思说出来,学习越多,越发现自己有多么弱鸡,害怕写出来看轻(每次写完了文章都不敢在公众号推)。甚至有一段时间都产生了还是回医院去吧的想法,与老婆探讨了一晚上,差点都开始执行了。不过一想,现在回去,多么灰头土脸,多么辜负当时的潇洒,至少狠狠地努力一把,若是实在不行再回去,大不了多浪费几年罢了!
PM的能力圈
为什么说越来越发现自己弱鸡呢,这要从作为一个PM的能力圈说起。一个PM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是什么?一直以来我都不是很明确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上‘辰哥不瞎说’栏目的一篇文章说,入门级能力的有逻辑能力、文档能力、竞品分析;基本能力的有沟通能力、项目跟进、多线程工作能力、决策能力;高级能力有全局性、带队能力。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领导,领导说就两点:用户洞察和全局观。以前一个牛逼的老产品跟我讲主要就是场景。最近在看邱岳大牛的专栏,提到一句话“用什么方法,解决谁的什么问题”,另一句比较触动我的话是“不要沉迷于工具”。
直到这两天,才算想明白这个问题(可能也是错的),其实总结下来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全局观的能力,所谓“全局观”,依然套用邱岳大牛的说法,就是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,明确各方的本质需求,给出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。用户洞察是解决“为谁”的问题,场景是解决“解决什么问题”的问题,其他的诸如逻辑、文档、竞品分析、沟通、项目跟进等等都可以看做是“怎么解决”的问题。
开始选择这份工作,其实说到底是我特别喜欢“解决问题”所带来的成就感。开始懵懵懂懂觉得似乎我更应该去做程序员,开始折腾手机(忍不住强势推荐一个安卓软件tasker),后来学了入门级的python,貌似挺喜欢写代码的,可是写着写着似乎又不那么喜欢了。后来发现了,每次想学啥新东西都是想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,比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工作内容涉及到很多策略性的设计,excel玩了半天发现解决不了我的需求,在一位朋友极力推荐下入门了python。后来跟老婆蹦出来一个想法,开始学习吴恩达老师的深度学习课程(依然强势推荐),大概知道原理准备开干了,工作忙了一阵,搁置了一下就捡不起来了(懒,搁一段时间不用学习的就忘了)。现在工作相关的又想学习网页和小程序的开发。可能我表达的不清楚,我想说这么久以来一直都太“沉迷于工具”了!从北京离开的时候,大牛跟我说这种技术性思维对于做产品是个双刃剑(原话不记得了,因为当时没理解),现在回想真是,经常是沉迷于“怎么解决问题”,而忘了“为谁”和“解决什么问题”。
最近工作颇有挫败感,虽然意识到“全局观”很重要,但是思考的效率仍然不高。想起来那句话“知道了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”,其实还是能力不够,在自己身上具体的就是没有“结构化思维”。之前写PRD总是被RD同学抱怨,沟通几次,还是不太理想,后来经两位领导教育之后其实问题就在于结构不清晰,再倒退过来就是自己思考的结构化不够。所以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提高自己的“结构化思维”,暂时想到的办法就是多多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和UML工具。还是同样的逻辑,不沉迷于工具,重要的还是“结构化思维”。老早就研究过思维导图等工具,不能说知道每个功能,但软件使用方法还是清楚的。就像我认识了这么多字,依然表达不了自己一样,会使用工具不代表思维清晰。其实这儿还有一个就是在没认识到问题之前,你并不能意识到“你以为得不一定就是你以为的”。
PM是离CEO最近的职位?
上面提到有段时间甚至想再回医院去,想分享下心路历程。以前上学的时候虽然不喜欢医学专业,但是像经济、金融之类的也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。当时毕业打算转行,很多同学说我是弃医从商,当时很不理解,我不是从商啊,PM明明是一个技术性岗位呀。有人说“产品经理是离CEO最近的职位”,如今理解这句话了,并不是PM将来前途光明,都是CEO,而是PM确实在很多方面都要全局性地考虑CEO要考虑的问题,这TM说到底就是做生意啊,原来我真的是弃医从商了。商场如战场啊,PM负责的产品的成败也直接关系这个人的前途命运呀,搞不好就挂掉。虽然现在做医生也好大风险,但是某些程度一眼望到老是多么让人安心和幸福的事情,至少在技术逐渐替代人类的发展进程中,医生应该是最后被替代的一批!
虽然说“产品经理是离CEO最近的职位”,但是其实个人越往上发展,需要的能力其实我感觉是基本一样的,这个能力无论是从技术岗位或者运营岗位发展出来都是离CEO最近的职位。这句话我认为只是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,产品人重要性开始凸显的时期的一个特殊产物。
ABZ计划
最近还看到了一个叫“ABZ计划”的人生设计方式,非常受用,想跟大家分享一下:
- A计划:全力做好现在手头上的工作,发挥最大价值。
- B计划:慢慢尝试探索自己喜欢或想要进入的行业,并持续关注,机会一旦成熟,便转变为A计划,当然马上要制定新的B计划
- Z计划:找到自己的退路及救生船,一旦AB计划都失败,可以保底。
目前继续做PM就是我的A计划,B计划目前还没发展出来(先把A计划发展好吧,慢慢发现),Z计划我想做个司机,类似于西藏那种经常走青藏线、川藏线的包车司机。回想一下近一年来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北京—拉萨—深圳这段旅途了。不过司机这个职业我感觉也是个夕阳产业了,还是再找一个Z计划……
最后补充一点,上述均为个人看法,如有错误,请轻拍,欢迎探讨。